虽然其中真相仅仅只是柳乘荫“用老思维办新事”所导致的“失误”而产生的“误会”,但这事件在外人眼里却再次坐实了柳乘荫“营销鬼才”的名号.......
就很离谱。
当然,这是后话了。
我们回归柳乘荫的作品本身来。
前面说过,《食-人-娱——第一季》总共有48集,每集时长大约有一个小时。
48集主要分为四个“篇章”,前三个篇章按播放顺序分别为柳乘荫对闽省、沪市、苏省所品尝到的美食的“阐述”。
之所以将闽省放在第一个篇章,主要是因为柳乘荫的老家在闽省人,这是柳乘荫的一点点私心。
沪市放在第二也是差不多的理由,毕竟柳乘荫当前就读研究生的沪戏就在沪市,住所和公司所在地也在沪市。
当然了,这也就是汉东省不在柳乘荫这段旅程中,否则,作为柳乘荫本科毕业的大学所在地,汉东省要先于沪市。
但因为,汉东省和闽省分别柳乘荫旅途的出发点——沪市的一南一北,完全不顺路,所以只好.......下次一定!
至于苏省放在最后,理由不用多说,纯属是因为它“没关系”......
前三个篇章一共有45集,闽省有20集,沪市有5集,苏省有20集,最后一个篇章是“番外篇”,也是“娱乐篇”。
“娱乐篇”总共有三集,主要讲柳乘荫自创的“创意菜”,纯粹是给柳乘荫用来展示“个人才艺”用的。
前三篇里,每集分别讲四个菜品,每个菜品大概用时十五分钟。
十五分钟里,柳乘荫从他在“探店”过程中所品尝过该菜品中拍摄记录中挑选出几段满足“上星”条件,且“星级”不同,并且在该“星级”中还存在一定“典型”的出来。
至于那些没有“上星”的菜品,柳乘荫根本不会放在纪录片里。
那几段视频里,柳乘荫在品尝前会对菜品进行介绍。
品尝后,柳乘荫又会根据菜品的“色、香、味、形、意、养”上挑毛病,说出改进意见,最后打分。
“探店环节”结束后,接着是柳乘荫的“做菜环节”。
柳乘荫会从他在“探店环节”所吃到过的该菜品的最高“星级”开始做起,往上的每个“星级”都做一次,直到做出“五星级”来。
比如在“探店环节”中,如果柳乘荫曾吃过达到了“三星级”的某样菜品,那么柳乘荫就会“出场即巅峰”,将那道吃过的“三星级”菜品给做出来。
之后是“四星级”、“五星级”。
观众可以通过柳乘荫的拍摄手法,从中明显对比出“星级”之间的明显差异,然后学会区分菜品背后所带代表的厨师的技艺水平。
除此外,观众又能和柳乘荫在视频里所刻意地清楚展示出来的做菜流程,学会怎么做好这道菜。
柳乘荫的目标是:只要认真看过几遍他的纪录片后,大多数人都能学会一些区分各“星级”菜品水平的眼力,成为一名美食家,并且还能看会三星以下的菜品制作方式,成为一名能够做出一手好菜的好厨师!
为什么只是“三星级”以下呢?
因为视频的时长有限,很多细节柳乘荫无法面面俱到,只能讲个“大概”,这个“大概”只够支持观众用普通人都能完成的手法做出“三星级”的菜品。
至于想要达到“四星级”乃至“五星级”,这就必须得依靠一些特殊技巧,外加一些特制的调料。
技巧方面,柳乘荫能够靠开挂瞬间直接用出来的动作,其他则需要长时间地勤加练习,甚至依靠到天赋才能真正掌握。
如果柳乘荫要把这些手法的教程也拍出来的话,每个手法都得专门做一集的教程才行。
这个作品的主题毕竟是“美食纪录片”,而不是真正的“教学片”,所以,柳乘荫没有加入在部分内容。
调料方面,想要做出“四星级”、“五星级”的菜品,光依靠市面上的调料是不行的,这得柳乘荫自己去调制、腌制专门的调料。
其中有涉及到大量信息,比如手法、加料步骤、配料比例等等。
每一种的调料的制作都拍下来的话,又得单独拍一集“教学片”。
在缺少特殊手法和特制调料的情况下,观众们依靠柳乘荫的“美食纪录片”最多也就能做出“三星级”的菜品。
但这其实已经很厉害了!
重新提一下柳乘荫的“定级标准”。
柳乘荫所定义“一星级”已经是“可口”,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普通民众的舌头,大多数普通餐馆的拿手菜也就这个级别。
“二星级”是一些“高级(职业资格)”的厨师的水平,这已经是“美味”,一般人通常要肉疼一番,才能吃到一次。
“三星级”已经是“高级技师”(最高级职业资格)的拿手好菜才有的水平,在价格上基本已经“脱离群众”,普通吃一顿心疼小半年,就算是较为富裕的人家也只是特殊的日子里偶尔吃吃。
“四星级”是柳乘荫在外吃过的最高的水平,“职业资格”已经无法给予他们一个合适评级,如果非要给他们一个等级,那就是应该是“国宴级”。
这个等级的菜品在价格上因为国家政策“价格限制”的缘故与“三星级”一个水平,因为无法通过价钱区分,所以想吃到除了有钱,还得有一定的运气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